“快热化了!”市民李小姐一路小跑着冲进路边的商场,“终于能喘口气了。”昨日骄阳似火,15时,全市大部分区域气温在38℃左右。今天晴热高温依旧,最高气温仍维持在38℃左右。这样的高温天气要持续到周四以后才会有所缓解,气象部门建议市民近期应减少户外活动,多补充水分。
气象部门预测,未来几天,随着大陆高压东移,新疆到陕西关中以及华北南部一带高温天气将发展增多,这轮高温的核心区位于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、山东西北部一带,高温将持续4到5天。通常,夏至节气过后是华北平原一带一年中高温日数最多的时期,而今年夏至以来,上述地区的高温日数或将比往年偏多。
具体到本市天气情况,今天晴间多云,微风,最高气温38℃,是本周内最热的一天。周二晴间多云,偏东风3-4级转微风,最高气温37℃。周三晴间多云,微风转东南风3-4级,最高气温36℃。这三天连续高温,最低温度也有25℃左右。
昨日16时55分,本市中心城区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,预计今天白天,天津中心城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8℃或以上;东丽、北辰、静海、宁河、宝坻、武清、西青、蓟州、津南、滨海新区等区域也在昨天下午陆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。
气象部门提醒市民,在持续的晴热天气里,要最好能够降低在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,在室内也要注意做好通风降温。这几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水分高的食物,比如绿豆汤、西瓜等清凉解暑食品。
此外,据气象部门介绍,受低涡影响,6月26-28日,本市将以多云到阴天为主,最高气温将降至31℃-33℃。虽然气温会降低,但天气依然较为闷热。
夏至是盛夏的起点。进入夏至,天气会慢慢的热,“下火”的高温天会逐渐增多,一出门总会感觉热浪滚滚,因此民间有“不过夏至不热”的说法。
中国天气网盘点了1991年至2020年气象数据发现,进入夏至节气后,我国平均最高气温呈上涨的趋势,达27.4℃,较芒种期间气温上升1.2℃。此时大部地区气温较高,北方多地在夏至节气进入全年高温日最多的时节,如西安、石家庄、郑州、济南、北京、天津、太原。
有气象分析师表示,这主要是由于此时华北平原常在大陆暖高压控制下,天空云量稀少,盛行下沉气流,持续晴晒,有可能会出现高温天气。
但现在还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,每年最炎热的天气往往出现在夏至之后的小暑和大暑。(记者王婷)
随着气温持续攀升,已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生产作业季节。高温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,更必然的联系着每一位户外作业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。西青区应急管理局特别提醒各生产经营单位:在战高温、保生产的同时,务必把员工安全放在首位,科学调整作业安排,完善防暑降温措施,确保夏季生产平稳有序。
户外作业尽量安排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段(建议上午10点前、下午4点后),避免在11:00-15:00进行高强度户外作业。对于必须连续进行的作业,应采取“做两头、歇中间”的方式,增加轮换频次。
对电焊工、炉前工、露天装卸工等高温高风险岗位,要配备专职安全监护人员,缩短单次连续作业时间(建议不超过1小时),并设置专门的降温休息区。
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病的员工,以及孕期、哺乳期女职工,应暂时调整至室内或凉爽环境工作。新入职员工和年长员工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弱,也应给予特别关注。
各作业现场必须配备足量的防暑降温药品(如藿香正气水)、清凉油、风油精等应急物品。同时保证充足的饮用水供应,建议配备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,有助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盐分。
户外作业场所应设置遮阳棚、喷雾降温等设施;室内高温车间要加强通风,有条件的企业可安装空调或大型工业风扇。使用大功率电扇时要注意用电安全,避免线路过载。
发现重症中暑(体温超过40℃、意识模糊)必须立即拨打120,同时采取强力降温措施。(记者李文博)
天津市气象台、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于昨日20时10分联合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黄色预警:受暖气团影响,预计6月23日至25日,本市仍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诱发脑卒中的气象风险较高,请广大市民注意防范。
健康防护建议:1.保证每日充足的水摄入量,每天推荐摄入1500-2000毫升。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,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。2.适量减少户外活动,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,推荐选择清晨、傍晚,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。3.使用空调时,建议室温调节在26℃左右;每天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,以7-9小时为宜;避免情绪急躁,保持情绪稳定。4.老年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减弱,可适当将空调温度调高,维持在27℃-28℃之间,避免突然进入空调房,或从高温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立即打开空调,给身体适应室内温度环境的缓冲时间。5.原有基础疾病加重,建议及时就医。(记者王婷)
津城连续多日高温天气,空调使用频率增加,在空调屋里呆得时间过长,有可能会出现鼻塞、流涕、关节痛、乏力、过敏等症状,市民该怎么样科学使用空调,健康度夏?
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、主任医师李新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空调使用后产生多种不适症状,主要有以下原因:
“温差调节失衡”。很多人习惯将空调温度调至26℃以下,与室外高温形成强烈反差,频繁进出空调房易致血管、皮肤毛孔反复收缩。
“空气环境恶化”。空调运行使室内湿度降至40%以下,干燥空气损伤呼吸道黏膜,加速水分流失,补水不足时,易出现口干、皮肤干燥、乏力等脱水症状;密闭空间含氧量下降、空气不流通,未清洁的滤网易滋生尘螨、霉菌等过敏原,诱发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。
再有是低温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减缓,关节滑液黏稠度增加,引发酸痛;久坐人群颈肩、腰部肌肉遇冷易紧张,诱发劳损。
2.从高温环境进入室内后稍作停留再开空调,进入冷气充足场所备件薄外套,减少室内外温差过大带来的不适;
3.持续开空调1-2小时后,开窗通风30分钟,确保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缺氧。(记者李文博)
高温天气里,稍不留神就可能中暑。为此,应急管理部特别提示公众,要特别警惕最易中暑的5种环境,即太阳直晒的露天室外,闷热、通风差的室内,通风差、温度高的车间,未开空调的车内,以及人群拥挤、产热集中、散热困难的场所。
公众需要随时关注自身,如果出现口渴、乏力、多汗、头晕,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的症状,就是“先兆中暑”。出现面色苍白、四肢湿冷、血压下降、心率加快,体温超过38℃,就是“轻度中暑”。出现高热、痉挛、惊厥、休克、昏迷等,就是“重度中暑”。重度中暑按照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等3种类型。其中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,如不及时救治,可能危及生命。
一旦中暑,要立即展开4步急救。第一步,转移。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,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使患者平躺并去除全身衣物。第二步,降温。用冷水反复擦拭患者身体,扇风进行降温。最好还能用毛巾裹住冰块,敷在患者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处。第三步,补水。如果患者意识清醒,可以让其饮用一些运动饮料或加少许盐的冷开水,注意别猛饮、多饮。第四步,送医。对于病情严重者,要立即送医救治。(记者王婷)